聊聊故事背景及毛姆
毛姆是以高更的生活经历为参考,创造查尔斯·斯特里克兰德这个角色的,这点大家现在都很清楚了。原书成书于1919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,全欧洲迎来新秩序和希望的时代。当时的毛姆45岁,正值创作巅峰期,《月亮与六便士》是他在全盛期写下的杰作,亦是其作家生涯的最重要代表作。
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叫做斯特里克兰德的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,而故事的原型,则是大名鼎鼎的法国画家高更。审视高更的一生,大致轨迹与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没有太多区别。高更早年在海军服役,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,收入丰厚,并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。本来平淡美好的生活应该就这样继续下去。但是人到中年,高更决定追求新的目标,跨入了印象派主义的大门。为了追寻内心的召唤,最后前往异国他乡,最后再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找到内心归宿,娶了当地土著女孩为妻。最后穷困潦倒,饥肠辘辘,辗转多处,客死他乡。
高更贵为印象派三大画家(与梵高、塞尚)齐名,可以说是有着相当戏剧又传奇的一生。毛姆通过自己的笔,将这位传奇画家的一生勾勒在故事之中,通过故事中“我”及其其他人的口述,虚构出了高更波澜壮阔、跌宕起伏的一生。
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虽然有着和高更如出一辙的经历,而毛姆在小说中也是以“我”这样口吻进行描述。但是,毛姆却与高更并没有任何交集。在现实之中,当毛姆初出茅庐的时候,高更已经在塔希提岛进行原始主义及印象主义的画作创作了。这部小说于毛姆在游经塔希提岛及其他岛屿后,回到欧洲后创作的。或许正是塔希提、巴拿马、伊瓦和马提尼这些岛屿上的生活,热带独特炙热的风景,土著们原始又简单的生活方式——让毛姆感受到了高更数十年前激情迸发后残存的余温,希望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,对高更传奇的一生进行一番描述。
毛姆幼年时,由于身材矮小,且严重口吃,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,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。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,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,养成他孤僻、敏感、内向的性格。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毛姆之后在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,在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,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,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、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。
或许正是因为过去的种种经历,毛姆的拥有着对生活以及人有着异常清楚的剖析和认识。毛姆是刻薄的,从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中,对现代社会中,不同阶级的人的嘲讽便可以看的出来。对女人(斯特里克兰德妻子,勃朗什)虚荣的不止一次的嘲讽,对老实人斯特罗伊夫的嘲讽,对英国“上流社会”人道貌岸然的嘲讽,对所有循规蹈矩的人的嘲讽。可以说,在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中,除了对小岛上质朴的生活及人民外,毛姆简直对一切,都在进行着毒舌试的嘲讽。
毛姆却是聪明的,应该说是非常聪明。写东西好的人不一定聪明,但是,毛姆一定是聪明的。毛姆在嘲讽这一切的时候,却不让读者有丝毫的代入感,用“我”的口吻,描述着一件件简单的事情。细细读来,却对每一个人,每一件事,都充满了嘲讽。
但是仔细想来。毛姆不就是在嘲讽生活中的普普通通,有时突发奇想想要挣脱生活的桎梏,但却又无法逃离这庸俗而又平淡的生活的我们吗?(笑)写到这里,想想两年前的自己,大概明白前女友为什么一定要分手了(大笑)。毕竟,循规蹈矩实在太无趣了
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
前段时间,矮大紧高晓松老师微博上发布了一句极具诗意的话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”。网络上对这句的解读众说纷纭,各种鸡汤和毒鸡汤也层出不穷。歌手许巍更是在沉寂多年之后,为了这首歌专门创作了一首同名歌曲。
于我而言,生活的苟且代表的是每天所必须面对的物质生活;《礼记》中曾经提过,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”。什么意思呢?意思是人想要的,不过是衣食住行,男女性欲这样的基本欲望而已。
确实如此。我们追求这些物质和身体带来的享受,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。一方面,我们的基因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和思考,很多时候我们浑然不觉,想吃好的、住好的、炫耀行为等等。这些东西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骨子里,我们无法抗拒,即使书中斯特里克兰德在巴黎的时候也需要时不时找个女人“发泄”一下。
另一方面,我们主流文化的渲染也功不可没,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,我们的主流文化也一直在渲染物质享受带来的快感与幸福。咪蒙的各种文章的流行——《女人年轻时应该干嘛?先挣钱》、《成为一个女神需要花多少钱》等,无不在彰显消费主义的威力。现在的幸福和成功已经被定义了,不管是电视中的广告,电脑中的游戏或者直播,甚至是美国和中国的宣传部,都在渲染一个美好的人生,即物质享受的人生。什么是幸福?幸福就是有一个自己的房子,有一个开放式的大厨房,有一辆宝马或者奔驰,最新款的手机,几个孩子,最好是一男一女,妻子漂亮并且贤惠,这基本是一个完美家庭的模范样本。
毛姆小说《月亮与六便士》的主人公,斯特里克兰德拥有这样生活的人物。斯特里克兰德在伦敦做证券经纪人,收获颇丰,有一个幸福而富裕的家庭:妻子虽然有一些爱慕虚荣,但是漂亮又能干,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,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,男孩帅气,女孩恬静。按照道理而言,他应该享受这一切,然后富足的进入退休生活,安享子孙们对他们的敬爱,活的幸福而又有价值。
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,这种安逸且秩序井然的幸福却充满着令他惊恐的东西,他血液中有一种狂躁,他的脑中有一种亢奋,他的内心渴望着危险的旅途,即使这趟旅途充满崎岖的岩石,也有暗礁密布的浅滩。但是,无法预见的变化和骚动终将指引的踏上这段道路。终于,他抛弃了他拥有的,在溺死之前跳了出来,走出囚禁他的围城,踏上了追求理想的道路。
斯特里克兰德也需要吃饭,也需要女人,但这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。他有时不得不屈从与他的身体,但是,他的思想永远是自由的。但他摆脱曾经令人羡慕的一个个身份时,仿佛脱去了一条条束缚着他的枷锁,“丈夫”,“经纪人”,“英国人”,“父亲”。最后,轻装革履的踏上追逐理想之路。
这是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,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是没有这样的觉悟的。我既没有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,对音乐也没有太深厚的兴趣。但是,当我读完这部小说,有两点收获我是可以肯定的。
第一,当遇上如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,don’t judge。有的人理想是与众不同的,世俗的眼光,普世道德的约束是不足以评判这些人的。这不经让我想起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结尾的徐霞客,当看完各种兴衰荣辱将相王侯的风云变幻,脑中也闪过无数的金戈铁马和名利的你争我斗,最后读到了末尾那句“成功只有一种方式——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过一生”。
第二,除了生活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物质和名利的追求并不是一切的终极目标,于我而言,我想要读更多的书,去更多的地方,知道更多的知识。自己并不想屈从于基因给我设计的快乐,以及社会文化告诉我的幸福,而更应该追求自己的“诗和远方”。最后,用道金斯的《自私的基因》作为结尾,提醒自己,不要成为基因和社会文化的奴隶。“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,是作为弥母(Meme)机器而被培养的,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。在这个世界上,只有我们人类,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