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后感三重门

关于韩寒

作为一个九零后,说实话在自己初高中的时候,对韩寒了解的并不多。在那个时候,对韩寒为数不多的印象便来自于关于班上的一位同学,其常常对应试教育颇有微词,又尤为热衷于韩寒,想必受到了他不少的影响。

但作为一个80后或者90后,只要接触过互联网,想必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韩寒。从天赋洋溢,靠新概念作文保送清北,到《三重门》一举成名,成为天才作家,再之后成为中国拉力赛冠军,国民岳父以及电影导演,最近又靠着18分半的5公里成绩刷屏网络,可以说韩寒可以作为80后的一个标志性人物,一个时代的记忆。

在《请回答1988》中,很多人和很多的事,通过时光的沉淀,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锚,为大家所怀念所津津乐道;而韩寒,就是80、90年后大家记忆里的锚。如果中国翻拍一部相似的电视剧,相信韩寒会有机会出境吧。

就我个人的而言,我对韩寒主要的了解来源于他的两部电影 - 《后会无期》以及《飞驰人生》,还有这本《三重门》,可以说算是纯粹的路人。总的感觉是,韩寒有鲜明的观点和独特的想法,但却缺乏一些深度。这对于《三重门》来说很正常,毕竟韩寒完书之时也才17岁。但当观看《后会无期》时,时隔多年,感受却是相同的,有些文青的造作,却有些缺乏对世事的阅历。作为商业电影,两部分别斩获了6亿以及17亿的票房,无疑是成功的。但作为路人,还是希望韩寒能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,给观众带来更好更有深度的作品吧。

《三重门》

对于《三重门》这部小说,韩寒曾明确表示这本书有模仿钱钟书先生的风格。在读这本小说之前,我并没有了解相关背景,但也确实感受到了小说对《围城》的临摹。不同的是,钱钟书先生是以一种看透世事但又看破不说破,或绵里藏针的讽刺。而《三重门》更多的是年少轻狂的宣泄。

书中不止一次表现出了林雨翔对应试教育,高压填鸭式教学的不满。如果自己在高中时候看这本书,或许会会这样的观点多一些认同,觉得批判的极好。而韩寒更是身体力行,成功的诠释了即使不经历高考,人生同样能够成功。

但当我漂洋过海到美国读书,见识到美国的申请制度之后,我开始坚定的相信高考对于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家庭来说,是相对公平的。美国的大学申请,需要几份推荐信,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父辈的校友关系。我曾听说如果获得了州长或副州长的推荐信,能够稳定的获得哈佛等TOP学校的录取名额。我在申请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的时候,申请材料也明确要求填写父母的工作以及职务等信息,这些都是录取考量的一部。而每一个纬度考量,都可以转化为对家庭背景的直接较量。相较于这些,高考白纸黑字的无疑是对普通家庭孩子的福音。当然,韩寒在年过四寻之后也意识到了这点,并在节目中提到不喜欢现在的孩子走他的道理。

扯得有些远了,回到这本书来。这本书也不乏一些亮点,书中林雨翔对Susan真挚的感情,以及各种初中各种活动的生动描写,让我恍惚间回到了高中的青葱岁月。而小说的结尾,也算得上妙笔,颇有情理之内,意料之外之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