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治通鉴卷1

智伯 - 德才之辩 (公元前403)

资治通鉴的开篇讲的是三家分晋的故事,而在中国历史中,也把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。当然,还有很多不同的分界方式。

智伯作为晋国最有实力的士大夫,由于得意忘形,刚愎自用,最终失去了称霸晋国的大好机会,被韩威赵三家所灭,可惜可叹。

资治通鉴中,司马光的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不仁。

1
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,其谁能待之?”

但我确认为智伯在战略上并没有问题,但却在胜利成果尚未收到手中之时便开始得意忘形,忘乎所以,这才是失败的重要原因。

在这个部分中,司马光同时也讨论了德与才的关系。从书中的观点看来,德是远远胜于才的。

1
2
德胜才谓之“君子”,才胜德谓之“小人”。
凡取人之术,苟不得圣人、君子而与之,与其得小人,不若得愚人。

当然,这个德与才之辩也是古往今来的一个辩题。我个人认为。尤其在创业阶段,才是远胜于德的,只要不触犯法律,私德并不影响一个人工作的能力。是否能够给社会和公司创造价值,才是评判一个人的主要标准。

至于司马光提到的贪污等问题,一个公司或社会更应该用制度和法规去约束。我曾经准备过CFA,在道德准则部分,书中便会对每一种情况做明确的分别,收到什么价值的礼物,在什么情况下收到礼物,需要上报。如果没有上报,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,等等。只有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,才是预防事情发生的最好方法。

明君魏文侯 (公元前402)

资治通鉴中提到的第一位明君是魏文侯,我这里边总结一下为何司马光认为他是一位明君。

  • 礼贤下士: 魏文侯经过名士(段干木)住宅都会在车上俯首行礼,即使段干木并没有辅佐他
  • 守信:这里不是普通的守信。而是作为一个位高权重者的守信,魏文侯与一个上野村长约好了打猎,即便下雨,即使在中断正在开的宴会,也要如期赴约。
  • 乐于纳谏:当属下说了自己不快的话,该如何应对。魏文侯的做法与唐太宗颇为相似,虽然勃然大怒,但在冷静之后还是能听得进劝告。
  • 知职善任:知道一个国君的职责所在,并非需要精通所有的方面。而是能够将任用官员。

除去这些,魏文侯还拜法家的李悝为宰相,以“食有劳而禄有功,使有能而赏必行,罚必当”为原则实行变法。魏国经过变法国势强盛,先后以乐羊为将败中山国,以吴起为将攻取秦国西河(今黄河与洛水间)五城。以西门豹为邺令,以北门可为酸枣令,以翟璜为上卿,改革政治,兴修水利,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。

是非之人 - 吴起 (公元前402 - 387)

由于魏文侯礼贤下士,吴起便从鲁国投奔了魏国。吴起本是卫国人,但是却在鲁国做官。在鲁国做官的时候,鲁国遭到了齐国的攻打。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,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,鲁穆公对他有所怀疑。吴起渴望成就功名,于是杀掉自己的妻子,表示不偏向齐国。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,率军大败齐军。这就是有名的杀妻求将的故事。

鲁国是什么地方,是儒学的大本营,孔夫子曾经的长期居所。吴起干了这样的事情,在功成之后鲁国如何能容得下吴起,之后吴起便投奔了魏文侯。吴起在魏国,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,不仅辅佐乐羊大些了中山国,还为魏国夺去了千里土地。他所创立的魏武卒,一直是魏国的精锐。

之后魏国相国公叔座利用计谋使魏武侯猜忌吴起,吴起最终只能投奔楚国。吴起在楚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法,招致贵族怨恨,最终在楚悼王之后,被楚国贵族所杀。

吴起的变法对同样是卫国人在魏国任官的商鞅影响很大,之后商鞅得徙木立信和什伍连坐法都是仿效吴起的措施。

吴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,个人认为与他的性格影响很大。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,吴起是一个刚直勇毅的人,同时又非常有才能。这样的性格虽然很容易受到士卒的爱戴,但是却不适合搞政治。搞政治需要的是小心谨慎,喜怒不显于色之人。

齐威王体察民情 (公元前370)

这个故事大概讲的是,齐威王召见即墨的管理者,虽然周围的人都说他不好,但齐威王去查看的时候却发现,即墨整治的相当不错。说明这位管理者不巴结齐威王身边的人,而是将心思都放在治理百姓上。而阿地的镇守者,虽然左右近臣都说好话,但土地荒芜,百姓饥饿,心思和钱都花在了买通左右上了。于是烹死了阿地的管理者和为他说好话的人。从此群臣都不敢弄虚作假,尽力做事。

当然除了资治通鉴中的故事,齐威王比较有名的故事还有门庭若市以及一鸣惊人,这里就不再赘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