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治通鉴卷2

商鞅改革 (公元前362)

离魏入秦

商鞅变法,可谓是整个战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在战国七雄中,很多国家,楚、赵、韩等等,都尝试过变法。很多国家都从变法中尝到过甜头,但随着世事变迁,诸如君王更替或内部矛盾,变法都失败了。只有秦国,实实在在将变法传承了下来,并最终“奋六世之余列”,一统天下。

商鞅原名公孙鞅,最早的时候一直在魏国相过公叔座 (之前设计挤走吴起) 收下做事。公叔座深知道他的才干,在公叔座死前,对魏惠王说,如果不重用商鞅,就一定要把他杀了,免得商鞅跑到其他国家。在这番话后,又叫商鞅赶快逃走。商鞅镇定的说,如果慧王不听你的话重用我,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?最后魏惠王果然没有理会老相国的话。商鞅听闻秦孝公在求贤,于是去了秦国。

这里结合之前吴起的事稍微点评一下公叔座。通过这两件事,说明公叔座是能够辨识人才的,但却不愿与人才公事或推举人才。因为这样很可能会抢了自己功劳。如果公司中有这样的人应当十分小心,因为公司很可能一级不如一级,最后成为平庸的企业。

最后提一下魏国,熟悉战国史的人会发现,魏国虽然占据的地方不大。但却出了很多战国有名的人物,例如吴起,商鞅,孙膑,庞涓等等。这和魏惠王的父亲,魏文王关系很大,他的礼贤下士,招致天下人才聚之。魏惠王和相国公叔座,聚之却不曾用,真是可惜可叹。

变法

之后商鞅劝孝公这段话也非常好,在这里摘录一下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卫鞅言于秦孝公曰:“夫民不可与虑始,而可与乐成。
论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。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,不法其故。”
甘龙曰:“不然,缘法而治者,吏习而民安之。”
卫鞅曰:“常人安于故俗,学者溺于所闻,以此两者,居官守法可也,
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。智者作法,愚者制焉;贤者更礼,不肖者拘焉。”
翻译:
“对下层人,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,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。
讲论至高道德的人,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,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。
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,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。”
大夫甘龙反驳说:“不对,按照旧章来治理,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。”
公孙鞅说:“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,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。
这两种人,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,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。
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,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;贤德的人因时而变,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。”

在这里再聊一下商鞅的法令, 总的来说大题就3点:

  1. 鼓励互相监督,加强国民的管理。

    ”五家一伍、十家一什,互相监督,犯法连坐。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,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。”

  2. 唯军公至上,使全国上下,不论平民还是贵族,人人必须争取军功。古代版本军国主义制度,将秦国打造成一部战争机器。

    “立军功者,可以获得上等爵位;私下斗殴内讧的,以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刑罚。”,“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,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。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,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、奴仆侍女、衣饰器物。”

  3. 非战之时,致力生产,避免人民懒惰。
    ”致力于本业,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,免除他们的赋役。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,全家收为国家奴隶。”

制定法规之后便是令人信服,然后是大家都熟悉的“徙木立信”的故事了,以及太子犯法,同受罚的故事了。这些故事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。

齐魏风云(公元前355)

这个部分也包含了几个小的故事,例如庞涓和孙膑的恩怨,围魏救赵的故事等等。以结果而论,这两国的战争可以说对魏国是国运的转变的中大战意;首先,魏国进攻韩赵两国的的计划并未实现;更重要的是,上将军庞涓兵败生死,同时魏国精锐魏武卒损失殆尽,对魏国来说可谓是伤筋动骨了。这一仗之后,魏国魏文王及吴起的遗产被消耗殆尽,魏国以西的秦国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刻,没有人能够再阻挡秦国的崛起。

齐威王、魏惠王猎郊论宝 (公元前355)

故事比较简单,魏惠王说我们国家虽然小,我有10颗大的夜明珠,你有什么宝贝呀,拿出来给我看看。齐威王义正言辞的说,自己有某某人才,镇守某某地方,这样使赵、楚都不敢侵犯。简单来说就是天下无罪电影里的那句话,21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

围魏救赵

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,因此就不做记录了。

1
2
3
4
田忌欲引兵之赵。孙子曰:“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,救斗者不搏,批亢捣虚,形格势禁,则自为解耳。
今梁、赵相攻,轻兵锐卒必竭于外,老弱疲于内;
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,据其街路,冲其方虚,
彼必释赵以自救: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。

围魏救韩

这部分的故事是孙膑诱敌深入,然后一举埋伏消灭庞涓的故事。怎么做到的呢?相信喜欢看故事的人都会很熟悉,第一天做10万个灶台,第二天5万个,第三天3万个。庞涓一看,以为敌人都跑光了,就冲上去平A,结果打出GG。这个兵法在三国中诸葛亮也用过,诸葛死在五丈原后,让手下撤退的时候,让他们每天增多灶台数量,然后导致司马懿不敢追击。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秦惠王继位(公元前340)

商鞅欺诈取河西

历史和地理是不分家的,研究历史的时候同样也需要一些地理知识。而河西这块地方,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,为什么呢?

河西走廊在两上之间,不论向东还是向西都是一条毕竟之路。在汉朝的时候,这里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,也是丝路西去的咽喉,同样是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。秦国如果占领这个地方,可谓进可攻山(崤山)东六国,退可守。所以这块地对于秦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

商鞅作为秦国大将,写信给魏国将领说”我们两好兄弟,以前在魏国时候就很熟,现在不如咱们乐饮后罢兵,然后大家都开心。”魏国将领信了商鞅,然后商鞅就把人将领在宴会上剁了,之后又进攻魏军,大破之。

秦惠王继位

秦惠王年少时与商鞅是有仇的,秦惠王的老师公子虔被商鞅割鼻。所以秦惠王上台之后,便对商鞅动手,不仅将他车裂,还灭了九族。虽然这样,但是秦惠王还是很好的沿用了商鞅时订下的法制,秦国国利也得以进一步增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