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纵连横 (公元前333 - 公元前310)
这整整将近20年都是苏秦和张仪这对师兄弟的舞台。这对兄弟师从鬼谷子,在历史上人们称他们为纵横家。简单的来说,就是在各个国家中来回忽悠,把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忽悠瘸了,两位因此都身居高位。
苏秦最高的时候拜了六国相位,而张仪也曾担任秦国和魏国相位。这里面的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分析的,他们两都是切合利弊,然后侃侃而谈。这其中需要非常丰富的阅历和对实事的分析,个人感觉没什么好谈的。
其中张仪不仅仅是能忽悠,同时也真真切切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。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就是攻取巴蜀两国,而另外一个就是将楚王忽悠瘸了。
俗话说,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,这在先秦时期更是如此。在当时,张仪主张伐韩,而司马错主张伐蜀。在权衡利弊之后,秦国决心伐蜀。此战之后,秦国拥有了重要的后勤粮仓,为日后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张仪的另一个贡献便是忽悠楚怀王。秦国想要讨伐齐国,但是齐国与楚国是有同盟的。张仪就和楚王说,大王您要是愿意与齐国废除条约,我们就给楚国献上六百里的土地,并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。楚王一听,这么好的事情,就爽快答应了。属下陈轸劝他说没有那么好的事情,而且这样做还会得罪齐国,对楚国很不利,楚王当然没有理睬。
之后张仪就假装受伤,三个月找不到人。楚怀王觉得,是不是我断交齐国不到位,怎么还没有割地的消息。于是就让人拿着符节去羞辱齐王,让齐国大怒。这之后,秦国当然没有给楚国土地,楚王当然很生气。这时候属下陈轸又说,事已至此,不如和秦国联合讨伐齐国,毕竟已经得罪了,就无所谓了。然后再秦国失去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齐国身上找回来,楚王又不听,于是与秦国大战一场,结果楚国兵败,死伤八万甲兵。
大家以为这个故事就这样结束了,为楚怀王的愚蠢而叹息。然而并没有,真实的历史总是比故事更加荒诞。
过了几年,张仪又提议用秦国武关以外的地方换楚国黔中之地,同时出使楚国。楚王见到张仪当然很生气,就张仪投入狱中。但是张仪提前贿赂了楚王的宠臣,而宠臣又与楚王的爱妾郑袖说,要是秦国用美姬和土地来换张仪的话,您一定会失宠。于是郑袖就到楚王面前日夜哭诉,最终楚王只能赦免了张仪,还以厚礼相待。
从我的观点来看,诚然这个时候杀了张仪于事无补,但是如果能用张仪换取一定好处,也是可以的。但是楚王显然不是枭雄,最终错失了每一个机会。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也必须知道,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的。诚然,如果利益诉求相同的时候,你好我好大家好,但当利益诉求不同时,就要小心谨慎的审视他人的建议,并考虑他的立场。这点,不论作为普通人,还是领导,都是很重要的。
当你觉得楚怀王的故事这样就结束的时候,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还没有。之后在公元前299你年,楚怀王又被骗到了秦国,被扣留了3年。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,就想说一句,大兄弟你为什么这么好骗。
在楚怀王继位之前,楚国已经休养生息近60年,国势达到顶峰,与齐国和秦国并列为战国的三大强国,并且土地广阔,人口众多。但是再怀王手里,楚国再也没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和国力。这后面的原因是多样的,与楚国一直学习中原礼乐有关 (所以楚怀王才如此好骗)。如果有时间,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进行分析。
司法光论纵横家
纵横家精通的是诡辩诈术,对于儒家来说必定是不可取的,司马光这里截取了孟子的语录,对纵横家做了一番评价。
|
|
秦武王举鼎 (公元前307)
主要发生了两个事情,一个是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宜阳,并打破韩军六万人。
另一个是秦武王举鼎的时候手滑了,然后大鼎压断了胫骨,死了。之后再燕国做人质的秦昭襄王,以及母亲芈八子,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赵国易服 (公元前307)
资治通鉴的写到这里,秦国的最大boss赵国终于露面了。在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中,如果论惨烈程度,秦国与赵国的战争可以说也是能算的上号的了。不论是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军20万,还是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也是各种论坛争论的热点话题。
赵国以一国之力,拖慢了秦国统一的脚步20年,足以可见赵国的韧性。为什么赵国有那么强大的战斗力了?我们可以从赵国易服的故事一窥究竟。
故事讲得大概是,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时候,看着无边的大漠荒原,便建议让百姓都该穿胡服,并带头更改服饰。这里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决心,愿意练习骑射,并立志将土地从中山国和东胡手中夺过来。在后续的故事中,赵国在公元前301年,终于灭了中山国。
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,赵国与游牧部落接壤,并且可能经常遭到骚扰。因此,赵国的军队是时常处于战备状态的,这样的实战操练,使得它们军队的战斗力,肯定强于其他国家。
还有一点资治通鉴暂时没提到的就是赵国盐铁资源丰富,这使得赵国虽然地盘不大,但却不像燕国那样贫瘠,这也为军队的战斗力做出了经济保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