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治通鉴卷4

赵国内乱 (公元前295)

资治通鉴这部分讲了一个在历史中非常常见的,国家发生祸乱的原因,废长立幼。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原本为太子,但是之后灵王宠幸了另外一个妃子,生下了一个儿子叫赵何。于是就立赵何为太子。但是对于大儿子赵章,又有些于心不忍,本想将赵国一分为二,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劝阻,最后只分封一个郡城。

之后又将王位禅位给了赵何。后来赵章发动了兵变,但没有杀死赵何,只杀死了宰相肥义。最后只能逃到赵武灵王的寝宫,赵武灵王接纳了他,但是最后还是被赶来增援的军队杀死。赶来增援的军队自知已经包围了太上王寝宫,罪责不小,最后只好一不做二不休,继续围了三个月。赵武灵王也被活活饿死在寝宫中。

这时候有人会问那赵何在干嘛?赵何由于年纪太小,朝政都被增援的将军所把控,所以也无能为力。

故事讲到这里,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。这不就是三国时期刘表的操作吗?而且一模一样,宠幸妃子,废长立幼,导致内乱。在古代的帝王之家,子因母贵是常事,但立太子乃国之大事,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国家动乱。

秦国征伐 (公元前295 - 公元前285)

这一段比较简单。白起已经初露锋芒,被推举为将军,并在伊阙大败了韩魏联军,杀敌24万。白起这一仗之后被升为国尉 (最高军事长官),在后来又被升为大良造 (商鞅的职位)。

然后连着几页都是秦国在攻城略地,除了燕国,将其齐楚秦韩魏赵挨个打一遍,并攻陷了很多城池。

齐燕大战 (公元前286 - 公元前283)

故事的起因要从一个小国宋国说起。在公元前286年的时候,宋国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,麻雀的鸟巢里居然孵化出了一只苍鹰。古代人都比较迷信,算了一挂时候发现是大吉之兆。

于是宋王大喜,起兵灭掉滕国,攻占薛地,向东击败齐国,夺取五座城,向南战胜楚国,占地方圆三百里,向西打垮魏军,宋国一时成为可与齐国、魏国相匹敌的国家。在这之后宋王就膨胀了,整夜饮酒,并令全国上下之人高呼万岁。最后失了民心,最后被齐王所灭。

齐国忽然得到了一大片土地,于是齐王便想向南攻打楚国,向西攻击韩魏赵三国,有几位大臣接连来劝阻他。结果都被他直接处死。这样的结果显而易见,战国的其他国家便趁着这个机会联合进攻齐国。

联军由燕国牵头,秦、韩、赵、魏也都派出各自的军队,以乐毅为上将军。乐毅在济水这个地方大败了齐军,并退回了韩、秦两个的军队,自己则长驱直入齐国国内。由于齐王好大喜功,刚愎自用,齐国乱作一团。最终乐毅在六个月之内攻下了齐国的70余城,几乎消灭齐国。只留下两座城池由于抵抗强烈未被攻陷,而恰恰是这两座残留的城池,最终成了齐国复国的契机。

完璧归赵 (公元前283 - 公元前280)

故事所有人小学课本里应该都有,就不说了。

发生这个事情之后秦赵两国打了几仗,秦国拿下了赵国多做城池。

田单火牛计复国

齐国仅有莒城、即墨未沦陷,而田单则率领齐国剩余的军队驻守即墨。由于乐毅是一个儒将,不搞什么暴力攻城的事情,所以围攻了三年还是没有把这个城打下来。

燕国内此时却流言四起,说乐毅不是不能攻下,而是想收服齐国民心,自己好做齐王。燕昭王听了这个话之后便召集群臣摆下宴席,斥责了说这个话的人,并将一些挑拨的人直接处死。不仅这样,他还把王后的服饰送给乐毅的妻子,王子的服饰给乐毅的儿子。乐毅十分惶恐,不敢接受,一再拜谢,写下辞书,并宣誓以死效忠燕王。

之后燕昭王过世,儿子惠王即为。惠王本就和乐毅有一些矛盾,再加上田单使用反间计。便派人取代了乐毅的位置。乐毅知道惠王居心不良,于是便逃往了赵国。

新来的大将暴虐对待齐国百姓。田单见时机已到,便开始准备进攻。他首先示敌以弱,说即墨准备投降,还给燕国大将送上了一笔黄金。在城内却收集了一千余头牛,给牛披上大红绸衣,绘上五彩天龙花纹,在牛角上绑束尖刀,而在牛尾绑上灌好油脂的苇草,然后点燃,趁着夜色,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,赶牛冲出,后而紧随着五千名壮士。

燕国军队阵脚大乱,田单趁着这个机会还杀了燕国的新大将。燕国军队之后由于失了主将,万分恐慌,而田单的军队却随着齐国原来军队的加入越来越壮大,最终再次收付了齐国的70余城。

君子绝交不出恶语

这个故事是关于乐毅的,原本是在史记中记载的,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同样了记录了这个故事。

讲的是乐毅逃到赵国以后,赵王十分尊敬他。燕惠王就不高兴了,派人批评乐毅,说我们两个确实有矛盾,但是你这样逃到燕国,对的起我爹(昭王)对你的信任吗?

乐毅便说出了君子绝交不出恶语的话。

这段写的非常好,在这里直接摘抄一下:

1
2
3
4
5
6
7
8
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远迹至郢;夫差弗是也,赐之鸱夷而浮之江。
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,故沈子胥而不悔;
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,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。
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,臣之上计也。
离毁辱之诽谤,堕先王之名,臣之所大恐也。临不测之罪,以幸为利,
义之所不敢出也。
臣闻古之君子,交绝不出恶声,忠臣去国,不洁其名。
臣虽不佞,数奉教于君子矣。唯君王之留意焉!

大致意思是我不会去做伤害燕国的事情,即使我们的关系已经到了这个地步。我乐毅的为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,请大王相信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