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治通鉴卷6

资治通鉴从第六卷开始,便进入了“秦纪”,之前是“周纪”。章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秦庄襄王与公元前249年灭亡了东周国,这标志这周朝的彻底灭亡。

资治通鉴卷六讲述的是从公元前255年到公元前227年之间的历史,时间跨度虽然只有三十年,但其中却发生了很多很多重要的事,很多重要历史人物例如战国四君子中的春申君和信陵君,以及廉颇,范雎,吕不韦等,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结局。

范雎隐退 (公元前255)

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,燕国的客卿蔡泽用商鞅、吴起、文种的例子劝说范雎在鸟尽弓藏之后隐退。范雎听从了蔡泽的建议,将蔡泽推荐给了昭襄王,并托病辞去了相国之位,从起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而蔡泽一开始也深受昭襄王的赏识,但是在担任相国几个月之后,就被免职。

荀子用兵之辩(公元前255)

资治通鉴在这部分用了非常长的篇幅来阐述荀子用兵和治国的思想。资治通鉴这里节选的荀子的观点主要是如何以仁义治国和打仗。一个仁义的国家,打仗自然是战无不胜的,同时人民也是欢迎这样的军队的。

关于这部分,在之前的读书笔记中就曾提到过,由于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作者司马光是有自己的立场的。所以很多部分的内容会比较偏向于传统的儒家观点,即仁义礼智信,在节选荀子的部分时,同样节选了他这个方面的观点。但是我们必须知道,荀子的观点是不仅仅这些的,甚至可以说资治通鉴在这部分并没有截取到荀子的思想精华。

由于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荀子的思想,所以在这里做一些补充。

荀子生平梗概

首先先聊聊荀子这个人。

荀子是赵国人,同时也是孔孟二人之后的儒家大师,与孔孟二人并称为儒家三圣(至圣、亚圣、后圣)。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儒学(特指朱熹之后)不同,荀子的观点集法家和儒家之长,虽重视道德伦理,但同时也强调了法制对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性。

荀子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学生,一位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,以及法家的代表人物,同时也是秦国宰相李斯。二人的观点相比于老师荀子,更加重视法在国家管理及社会中的地位。

在儒家内部,对荀子这个人有比较大的争议。由于荀子的很多观点中有法家的影子,同时其思想又与孟子相左(人性善恶之辩等),导致在很长时间内都受到很大的批评。尤其在宋代之时,荀子直接被从孔庙中剔除。与此同时,由于程朱理学的严厉批评,朱熹甚至直接否定荀子是儒家,导致在很长的时间内其观点都招致非议。直到文革之后,由于其部分观点与唯物主义相近,才得以频繁。时至今日,仍然有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批评和反对荀子,并认为荀子不是儒家正宗。

荀子的思想

对于荀子的思想,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劝学,相信大家在初中或高中的时候都有背诵过。

1
2
3
4
5
6
7
“不积蹞步,无以致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
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
“青、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、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
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,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”

而另外一个比较著名的,即

1
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”

这部分代表了荀子唯物主义的价值观。

除此之外,荀子对于国家应该让百姓富裕还是让百姓富裕,也有着自己的见解。这样的思考和讨论,日至今日仍然适用于当下的国情。

1
2
3
4
5
6
7
《荀子·王制》- 原版
管仲,为政者也,未及修礼也。故修礼者王,为政者强,
取民者安,聚敛者亡。故王者富民,霸者富士,仅存之国富大夫,亡国富筐箧,
实府库。
直译版
王者之国,使民富;霸者之国,使士富;仅存之国,使大夫富;无道之国,使国家富。

当然,这些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已,《荀子》这部作品包含了荀子对于社会,国家,个人方方面面的思考。如果感兴趣的可以深入阅读。

秦国政治更迭(公元前251-公元前246)

公元前251年,秦昭襄王去世。这位在位75岁的秦国国君,终于走完了自己了人生历程。对于秦国乃至秦朝而言,嬴稷可以说是和秦孝公,秦始皇同样重要的人物。在其在位的56年终,秦国破坏了山东六国的合纵之计,并在几场大战中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。可以毫不为过的说,秦昭襄王之后,秦朝一统已经是大势所趋。

对于治国,秦昭襄王同样成就斐然,政治廉明,百姓吏治各司其职。同时代的荀子在造访秦国之后,对秦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,称秦国“百姓朴”、“百吏肃然”而近“治之至也”。

秦昭襄王去世之后,秦孝文王即为,并立嬴异人为太子。但是孝文王在位三天便去世了,自此,嬴异人便即为,被称为秦庄襄王。对于吕不韦而说,他的风险投资可以说已经到了丰收的季节,秦庄襄王在一即为之后,便把他任命为了秦国的相国。不仅如此,还封他为文信侯,并在河南洛阳分封了十万户土地作为他的封地。

当然,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仅仅不到2年时间,在此期间,庄襄王派蒙骜攻打了魏国,并夺去了魏国很多的城池。对于蒙骜,他家在秦国世代做武将,他的儿子蒙武,其孙蒙恬、蒙毅都是秦国的名将。

在公元前246年,庄襄王去世,太子嬴政继位。嬴政这时只有十三岁,故一切国家大事都由文信侯吕不韦决定,号称他为“仲父”。

秦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魏国下方的韩国,韩国为了拖延秦国的脚步,便劝说秦国修建水利,并派出了这方面的专家郑国。当然,这确实为韩国延长了几年寿命,但是却也让关中平原更加富裕,秦国一统之势,可以说再无人可挡。

秦国攻伐 (公元前246 - 公元前238)

这部分没有什么好说的,吕不韦虽然是商人出身,但是并不妨害他的政治眼光和对实事的判断。秦国吕不韦掌国期间并没有停下攻伐的脚步,继续扩大着自己的地盘。

而在公元前238这年,秦王嬴政举行成年加冠礼,正式宣告了自己即将登上历史舞台。

嬴政初掌国 (公元前238 - 公元前232)

我们在上一卷中提过,嬴政的母亲赵姬一开始是吕不韦的姬妾,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嬴子楚,成为嬴子楚的夫人。于公元前259年生秦始皇嬴政。后来,嬴子楚成为秦国国君,即“秦庄襄王”,她成为秦国的王后。而现在,由于嬴政即位为秦王,赵姬成为王太后。

但是,嬴政刚继位的时候,年纪还比较小,皇太后可能有些空虚寂寞,便一直和吕不韦保持着过去的关系。后来,吕不韦害怕事情暴露,给自己招致祸患,便将自己的舍人嫪毐假充作宦官,进献给太后。太后非常宠幸嫪毐,与他生了两个儿子,并封为长信侯,把太原作为国,国家政事都由他来决定。(据史记记载<具有一定可信度>, 嫪毐在房帏之事上能力异常,鸡儿相当巨大,据说可以用鸡儿转动桐木车轮,我真服了)。

于是宾客中请求做舍人的便非常多,大家都懂,既能和王太后有关系,还能够封国,何乐不为。但是,最终这个事情还是败露了,嬴政知道了王太后身边的宦官其实没有阉割过,嬴政于是下令将交给司法官吏治罪。

于是,嫪毐趁着嬴政到雍城举行冠礼之时,窃用秦王御玺和太后玺,调县卒、官卫士卒官骑攻击蕲年宫。所幸的是,嬴政平息了叛乱,并把嫪毐的三族都扑杀了。同时,还与母亲断绝了关系,永不相见,如果有因为这个事情想要进谏的人,统统杀无赦。

结果,一直有二十七个进谏大臣被残酷的处死,并把他们的尸首挂在宫墙示众。及至第二十八位谏臣茅焦,以“秦王要统一天下,需以孝义为先”为由,打动秦王嬴政将母亲赵姬接回咸阳。赵姬最终得以安享晚年。

在这件事发生后不到一年(公元前237年),吕不韦便被免去了相国,离开了首都。而过了不到一年,各诸侯国的宾客、使者纷纷前往邀请他到其他国任官,于是,嬴政编写了一封信给他“您为秦国立下了什么功劳呢?秦国封您在河南,享用十万户封地的收入?您与秦国有什么亲近关系?而要称您为‘仲父’?您还是携家属迁往蜀地居住吧!”。自此之后,吕不韦便开始渐渐受到迫害,并在2年之后饮毒酒自杀身亡。

当然,在这段时间里,秦国并没有停下进攻的步伐,仍然在扩大着领土。对六国的征伐,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。

李斯和韩非 (公元前237,公元前233)

在公元前237年,即吕不韦丞相被罢免的时候,秦国的王族大臣们建议说:“各诸侯国到秦国来作官谋职的人,大都是为自己的君主来游说,以挑拨离间我们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,因此,请大王将他们一律驱逐出境。”于是,秦王下令全国实行大搜索,驱逐外来人。

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。而李斯则写了一封信给秦王,义正言辞的说明了为什么秦国能够富强,因为秦国历史上历代的各个明相,从百里奚到商鞅,以至张仪范睢,都不是秦国人,秦国唯才任用,这才成就了霸业。这里李斯的信写的也很好,引用一下”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;此五帝、三王之所以无敌也”。

嬴政最终采用了李斯的计策,暗中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金珠宝玉去游说各国国君。对各国有名望、有势力的人,凡是可以用钱财贿赂的,便出重金收买,结交他们,凡是不肯受贿的,便持利剑刺杀他们。挑拨各国国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,离间他们的感情,然后派良将率兵攻打各国。

而韩非,本来和李斯就是同门师兄弟,他们曾经都拜荀子作为老师并求学(当然,这里并不清楚他们两个认识)。韩非当时已经很有名,多次给韩王写信但却得不到重用,并被韩国国君排到秦国向秦国投降,并献出国君的大印。

秦王嬴政听说韩非是个德才兼备的人,便想约见他。读了韩非的信后,嬴政读后,心中颇为喜悦,但一时还没有任用他。李斯很崐忌妒韩非,便对嬴政说:“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,如今您想吞并各国,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,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的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现在您不用他,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,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。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。” 于是秦王觉得有道理,便准备先把韩非软禁起来,当时李斯直接给韩非送去了毒药。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,但却无法见到秦王。没过多久便死在了狱中。